遊情

東涌炮台遺跡

大嶼山位於珠江口一帶,自古以來都具有重要的軍事地位。之前介紹過早於雍正七年(1729年)已於大嶼山西南面的分流設置炮台,用作守衛珠江口通往廣州的海峽,鎮壓猖獗的海盜,「分流炮台」於1981年被列入為法定古蹟。

大嶼山東涌,位於大嶼山北面,是大陸經香港的海上通商主要航道。今日為大家介紹於清朝在東涌負責守衛航道的兩個炮台古蹟。

遊人可在東涌站巴士總站乘搭大嶼山巴士3M、11號或11A號,或在東涌達東路巴士總站乘搭23或34號,於東涌道下嶺皮站落車,前方可看到一個寫著「東涌炮台」的小型牌坊,由此內進,便可到達今日為大家介紹的第一個炮台。

「東涌炮台」牌坊

 

據古物及古蹟辦事處資料顯示,「東涌炮台」建於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清朝時稱為「東涌所城」,屬於大鵬灣(即深圳)右營的海軍總部,當時大嶼山與大陸間的海域,經此海道到廣州貿易的商船日益頻繁,因此,清政府選擇了東涌為海軍基地,控制珠江口這一帶的海域。

「東涌炮台」
 

炮台北牆上裝有六尊大炮,其中四尊炮身分別刻有1805、1809或1843的製造年份,其餘兩尊則因炮身上的字跡模糊,不可辨認。據估計,這些大炮未必屬於原炮台,可能是1918年間英國人以炮台作為警署時從他處移至於此。

炮台北牆上裝有六尊大炮
 
守衛珠江口的大炮
 

1898年新界租借予英國,清兵撤出炮台,後即作為警署之用;到1938年至1940年間成為佛山華英中學校舍,其後用作東涌鄉事委員會辦事處及東涌公立學校,學校已於2003年停辦。「東涌炮台」於1979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東涌炮台」原址改成東涌公立學校

 

炮台與學校融為一體

 

遊人可登上炮台的城牆,沿著高高低低的石級,繞炮台一圈,了解炮台的面積。

「東涌炮台」的城牆

 

遊覽完「東涌炮台」,遊人可返回炮台的牌坊轉右沿東涌道接松仁路上天橋,經過北大嶼山醫院,至松仁路盡頭的迴旋處轉右接東涌道北上斜路至頂,就可到達另一個炮台 - 「東涌小炮台」,步行時間約20分鐘。

據古物及古蹟辦事處資料顯示,十八世紀末期,大嶼山可供船隻安全停泊之處只有大澳及東涌兩地。但當時東涌仍未有軍事設防,而大澳僅有30名士兵駐守,「分流炮台」則又鞭長莫及。有見及此,兩廣總督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決定在東涌設置東涌小炮台,以防患未然。東涌小炮台築成後,隸屬大鵬營指揮,由一名軍官及30名士兵駐守。

現有的炮台遺址於1980年被發現,只剩下一道曲尺圍牆,牆角有一處平台,估計是擺放大炮所用,「東涌小炮台」於198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站於小炮台,遊人雖然未能見到火炮的遺物,但卻可飽覽昂坪360纜車及港珠澳大橋的景色,仍是值得一到的打卡點。

「東涌小炮台」遺址
 

遊覽完「東涌小炮台」,可於旁邊的東涌炮台徑返回港鐵東涌站。整段行程約1.5小時,屬於易行的歷史古蹟郊遊的路線。

 

 

交通:

大嶼山巴士:3M(東涌站巴士總站往梅窩)、11(東涌站巴士總站往大澳)、11A(東涌站巴士總站往石壁)、23(東涌達東路巴士總站往昂坪)、34(東涌達東路巴士總站往石門甲),下嶺皮站下車

 

 

 

 

關於作者 James 莫漢輝
哲學碩士(社會學)
資深青年工作者、註冊社工、資深培訓導師,專長領袖培訓、公民教育、政策分析等,以及營運網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