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情

太古吊車躉遺跡

太古洋行於1870年在香港開業,1883年在鰂魚涌一帶建成太古糖廠及太古船塢,兩者均於上世紀70年代停止營運,前者及後改建為太古坊商業區;後者與黃埔船塢在青衣合併成今日的香港聯合船塢,而太古船塢的原址則發展成住宅及商業區,即今日的太古城。屹立於鰂魚涌百多年,太古洋行遺留下來不少歷史遺跡,今日為大家介紹的是「太古吊車躉遺跡」。

上星期與朋友遠足,他策劃好行纜車徑的行程,我一心以為由中環纜車總站旁邊的纜車徑直上山頂。但原來是指一條太古吊車的古道,我們開展「尋躉之旅」,找尋吊車的石地基遺跡。

根據太古香港歷史檔案服務部的資料顯示,太古吊車屬吊索纜車,於1892年建成,是全球首個「專為運載乘客而建」的吊車系統,供外籍員工及家眷到柏架山避暑及避鼠疫,每部吊車的長板凳可運載六名背靠背而坐的乘客,吊車全程長2.3公里。吊車的山上總站設於大風坳的「太古休養所」。該建築物以紅磚鋪築,建於巨型的石砌地基上,並有用作支撐的斜扶壁。

吊車跨越太古水塘三號壩(約於1930年)(資料來源:太古香港歷史檔案服務部製作的單張)

 

直至1920年代後期,當疾病威脅減退,而電動吊扇日益普及,區內員工在炎炎夏日的居住環境亦變得較為舒適。由於休養所和吊車系統的維修費用高昂,加上休養所的使用率日漸下降,最終於1932年雙雙被拆卸。吊車系統鋼架的24套石地基的遺跡終於在2019年被多名資深行山人士及熱愛研究歷史的關注團體發現,並同時發現了一條沿吊車路線修建的古道。

這條古道的叉路較多,要找到所有目標遺跡確實有點難度,有興趣「尋躉」的朋友可在出發前參考 柏架山 24組吊車躉及周邊遺跡路線 ,又或者參考 太古吊車徑文章分享 或 太古吊車遺跡古道文章分享 ,看看前人所走的路線及照片,可增加找到目標的機會。

今次旅程,我與友人選擇由康景花園的康柏徑出發,穿過鰂魚涌水塘花園,在天橋底的旁邊找到古道的入口,發現第一個吊車躉 – 橋邊躉。

「尋躉之旅」的起步點

 

1號:橋邊躉

 

24座石躉各有名稱及編號,分別是:1號 - 橋邊躉(起點)、2號 - 卵石躉、3號 - 四柱躉、4號 - 高矮躉、5號 - 路邊躉、6號 - 孖仔躉,7號 - 軍廁躉、8號 - 平台躉、9號 - 軍灶躉、10號 - 山坡躉、11號 - 馬鞍躉、12號 - 坑邊躉、13號 - 現形躉、14號 - 粉碎躉、15號 - 山澗躉,16號 - 康栢躉、17號 - 雙L躉、18號 - 四破躉、19號 - 磚梯躉,20號 - 單L躉、21號 - 獨孤躉、22號 - 孤獨躉、23號 - 爛尾躉,以及在大風坳的24號終站躉。以下是部分較有特色的石躉照片:

2號:卵石躉

 

3號:四柱躉(置身其中,有身處柬埔寨吳哥窟的感覺)

 

4號:高矮躉

 

10號:山坡躉

 

11號:馬鞍躉

 

12號:坑邊躉

 

15號:山澗躉

 

24號終站躉(亦是太古吊車古道的終點)

 

沿途你還會經過一些戰時的古蹟,例如戰時的軍灶。

戰時軍灶遺跡

 

最後,到達大風坳,在往大潭水塘的閘口旁邊有一條小路,從小路走幾步,你便見到太古休養所用作支撐的斜扶壁。至此,整個「尋躉之旅」完滿結束。

太古休養所遺址

 

 

交通資訊:
港鐵:太古站

 

 

 

關於作者 James 莫漢輝
哲學碩士(社會學)
資深青年工作者、註冊社工、資深培訓導師,專長領袖培訓、公民教育、政策分析等,以及營運網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