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情

大嶼山分流之旅(二)
分流石荀、砲台、石圓環、燈塔

分流位於大嶼山西南面的一個海灣及村落,這裡的東灣及西灣沙灘,人煙稀少,景色怡人。在東涌乘搭大嶼山11號巴士,你會經過著名的長沙及塘福沙灘,由於公共交通工具可直達,因此廣受遊人歡迎。然而,分流的東灣及西灣,沒有巴士可達,只可預約船隻在分流西灣的碼頭接送,可想而知沙灘是極少人去,因此,環境就更顯優美。

分流位於珠江河口,因此河水與海水交匯,遊人可看到褐色及清綠色的明顯分野,故此名為分流。

上回遊覽完「嶼南界碑」,之後落分流東灣,整個沙灘,只有幾個寥寥可數的行山人士。遠望山上,有一顯眼的奇石豎立於山中,形似竹筍狀,因此得名「分流石筍」。

 

 

分流石筍(由東灣沙灘仰望)

 

分流石筍(往分流炮台途中回望)

 

繞過「石筍」,就來到一個於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的「分流炮台」,據《澳門記略》記載,此炮台於雍正七年(1729年)設置,用作守衛珠江口通往廣州的海峽,鎮壓猖獗的海盜。炮台長約46米,闊21米,牆身以花崗石及青磚疊砌而成。這裡據稱曾設有20間營房、8門大炮,由一位軍官及48名士兵駐守。炮台曾遭海盜佔據,及至1810年間,海盜先後向清廷投降,炮台才再恢復戍守。估計至1898年新界租借予英國後,炮台才正式棄置。

分流炮台以花崗石及青磚疊砌而成的圍牆

 

分流炮台其中一道門

 

分流炮台的石梯

 

整個分流炮台的佔地

 

遊覽完「分流炮台」,按路標指示去下一站,那個於198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的「分流石圓環」。「石圓環」靠近岸邊的山崗上,古蹟被一個鐵絲網圍封著。內裡有一些排列有序的石塊,形成一組長2.7米、寬1.7米的橢圓形結構。用大塊石頭堆疊成形形色色的結構,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及青銅時代早期文化特徵之一,分流的「石圓環」,很可能也屬這類結構,大抵與祭祀儀式有關。

分流石圓環

 

離開「石圓環」,附近有一條小路,穿過密林便上到一個小山丘,由於有些路不太明顯,請跟著電線竿而行,便可到達「分流燈塔」,跟石圓環一樣,「分流燈塔」的位置在海邊一個山崗的岩壁上,為海上的船隻發出指示訊號。

通往分流燈塔的小密林

 

分流燈塔

 

 

交通資訊:

大嶼山巴士:11號,由東涌至大澳(沙咀站下車)

 

 

關於作者 James 莫漢輝
哲學碩士(社會學)
資深青年工作者、註冊社工、資深培訓導師,專長領袖培訓、公民教育、政策分析等,以及營運網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