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情

微縮模型的前世今生

7.1長假期的前夕,路經中環街市,已是晚上9時多,心想來觀賞微縮模型展覽的人應該少了很多,要把握這個機會將上次遺漏未能拍下的微縮模型,都逐一拍下來。喜愛微縮的原因,不單是其手工精細神似,更重要的是這些模型展示的地方、文化及人物,都吸引我去探索其前世今生的歷史。

7.1長假期首日的晚上已掛上8號「風球」(這個名稱已成為歷史,現時應該稱為「8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第二日的8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持續至下午4時。在這個長假期的「打風」日子,倒不如揀選幾個微縮模型,為大家介紹其前世今生。

1. 灣仔藍屋
灣仔「藍屋」位於石水渠街72號、72號A、74號及74號A,是四棟四層高的中式住宅。根據古物及古蹟辦事處的資料顯示,原址初見於1872年的差餉記錄冊內,原為一所「華陀醫院」(又名「灣仔街坊醫院」),相信是首間開設在灣仔的華人醫院。其後於1886年關閉,改為供奉華陀的廟宇。現時的住宅建於1920年代初,72號的地下設有華陀廟,1950年代改為武術學校,1960年代起便成為現有針灸診所。除了為華人貧苦大眾提供居所,72 號二至四樓曾開設二戰前區內僅有 的英文中學-「一中書院」,和為該區小孩提供免費教育的「鏡涵義學」;而鮮魚商會在 74 號四樓設有會議室。1978年,72號、72號A及74號的業權轉交政府,其外牆始塗上藍色,亦成為「藍屋」俗稱的由來,2009年被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

灣仔「藍屋」微縮模型

 

灣仔「藍屋」(攝於2010年)

 

保育活化後的「We嘩藍屋」(攝於2021年)

 

2. 北角皇都戲院
皇都戲院(State Theatre)位於北角英皇道279至291號,除戲院外,還包括商場及住宅大廈。根據古物及古蹟辦事處的資料顯示,它的前身是1952年落成的璇宮戲院,1959 年改建為皇都戲院,香港大會堂於1962年落成啟用,在這之前,皇都戲院除了上映首輪中西電影外,便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藝術表演場地。這幢戲院建築最獨特之處,便是外露在屋頂上的拱形混凝土桁架,具現代主義風格,於2017年被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現時已進行保育重建工程,遊人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再見到屋頂上的拱形桁架。

北角皇都戲院微縮模型

 

北角皇都戲院(攝於2021年)

 

3. 砵甸乍街
砵甸乍爵士是港英時期的首任港督,他於1844年離開香港後,當時的港英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一條街道,以作紀念,其後很多香港的街道都以港督的名字命名。由於這條街道都是由石板鋪成,因此當時的華人都稱之為「石板街」,這名稱一直流傳至今,可能比原有的名稱更為人熟悉。由於這裡是中環商業區的心臟地帶,因此吸引了不少商人沿著街道開設商店及攤檔,甚具特色。

中環砵甸乍街微縮模型

 

「石板街」的合併圖片

 

4. 中環街市
中環街市的歷史在之前的《遊情》已介紹過(讀者可參閱2022年6月16日的〈中環街市微縮模型展〉),這裡不詳談。只想提一提讀者這個街市內的主樓梯是其中一個保育重點,而微縮模型將其展現得活靈活現。

中環街市主樓梯微縮模型

 

中環街市主樓梯

 

 

 

關於作者 James 莫漢輝
哲學碩士(社會學)
資深青年工作者、註冊社工、資深培訓導師,專長領袖培訓、公民教育、政策分析等,以及營運網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