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荷樓
11. Jul
Tue
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一場大火,摧毀了無數家園。但當上帝關掉了你一道門,總會為你留下一扇窗。一場火災的悲劇,卻啟動了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石硤尾邨便應運而生。
石硤尾邨是香港最早期的公共屋邨,建於1954年,為收容石硤尾大火的災民而建,當中的美荷樓是該邨首8幢落成的建築之一。它的平面呈「H」形,由中座與其兩端相連的兩翼組成,屬第一型徒置大廈。中座是公共空間,建有供水設施、浴室及沖水廁所;兩翼則是居住單位。
石硤尾邨於 1970 年代進行重建、擴建及改建。在單位內加設廁所、淋浴間及廚房,成為設備一應俱全的獨立單位。美荷樓在該次改建工程完成後,被編排為第 41 座。美荷樓於2010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現已被活化成為美荷樓青年宿舍,於2013年12月開幕。
![]() |
活化前的美荷樓(攝於2010年) |
![]() |
今日的美荷樓(攝於2023年) |
遊人可乘坐港鐵到深水埗站,D2出口出桂林街,直行到大埔道,穿過大埔道/白田街遊樂場到巴域街,左轉上斜路,便可到達美荷樓。活化後的「美荷樓」仍保存「H」型的建築外貌,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營運。
![]() |
巴域街轉左上斜路 |
![]() |
活化後的美荷樓成為「青年宿舍」 |
![]() |
活化後的「美荷樓」仍保存「H」型的建築外貌 |
![]() |
以前「美荷樓」的模型 |
![]() |
現今「美荷樓」的模型 |
正門而入,就有一個大型的天井,右手邊正是一個小型博物館 – 美荷樓生活館。展館有兩層,以不同方式讓參觀者仿如置身於舊日的石硤尾邨,單從生活館門外的幾幅大型繪圖,你便可將石硤尾邨的發展有一粗略的了解。
![]() |
美荷樓生活館 |
![]() |
1953年前的寮屋區 |
![]() |
1953年的石硤尾六村大火 |
![]() |
60年代的石硤尾徙置區 |
![]() |
70年代重建後的石硤尾邨 |
![]() |
2013年活化後的美荷樓 |
生活館的開放時間為星期二至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6時;中秋節、平安夜及農曆新年除夕的閉館時間為下午4時;星期一(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至初三休館,參觀展館無須付費。參觀完可到美荷樓的後面的露天茶座歇息。
![]() |
露天茶座 |
![]() |
「H」型建築的中座 |
交通資訊:
港鐵:深水埗港鐵站D2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