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

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體驗」成了近年藝文展覽及推廣活動的新寵,到底有甚麼過人的吸引之處呢?

談起「沉浸式」,可追溯至1960年代源自加拿大的「沉浸式學習法」,當時魁北克省正逐漸以法語取代英語成為當地主要語言,於是推行用法語學習不同科目的政策,藉此為以法語作第二語言的學生,創造語境,於上學期間至少一半時間必須運用法語溝通,從而提升其法語學習及應用能力。

及後,「沉浸式學習法」在世界各地推展至不同語言及科目的教學之上,比起較為依書直說的直接學習法,更著重營造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隔絕無關的干擾,讓學生如潛入海底般沉浸其中,必須運用某一語言或學科的知識才可應付生活,期望他們在耳濡目染下,能更自然地吸收,更有效地學以致用。

隨著科技發展,「沉浸式」的概念在藝術創作及休閑娛樂中更是大放異彩。相對過往只可單向觀賞,「沉浸式」的作品會善用影像投映、燈光效果、音樂和聲音、質感物料、煙霧氣味、以及XR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等,來創造出別具一格的場景,激發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感官,讓觀眾置身其中,會頓時成了作品的主角,可自行決定觀賞方式、如何與作品互動,甚至以個人方式「打卡」發文,從而產生獨特的「體驗」,留下深刻的印象。

「沉浸式體驗」的核心就是透過多重感官刺激,令作品與觀眾產生內在連結與共鳴;而這個概念,其實也可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只要花點心思,就可為自己創造一個能夠療癒心靈的「沉浸式體驗」。

即使我們未必擁有寬敞的展覽場地,但也可在自己的小空間裡營造喜愛的「沉浸式」環境,透過調節燈光、播放音樂或聲音、擺設盆栽或裝飾、散發香氣、鋪上柔順毛絨的被墊,甚至投放影像,創造出遠離繁瑣生活的舒坦時刻,享受自己是主角的當下,專注與內心真誠對話,排解愁悶情緒,重新為身心注入力量。

經過「沉浸式」的洗滌,再次「浮上水面」時,相信會更有動力朝著理想的方向暢泳。

 

關於作者 CK
多媒體創作人,「過好生活系」研習生,喜歡以文字、音樂、影像記錄所思所想,冀望有你共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