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

工作・生活・平衡

不停加班、為工作賣命,這種思維放在今天已為人詬病。新世代認為,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更著重「工作與生活平衡」,然而這種平衡,我們又如何拿捏呢?

一般亞洲的職場文化都熱衷加班,加班才能顯示你勤力和對公司忠誠,就算明明已完成今天手上的任務,也不敢輕易下班,生怕上司不滿,同事議論。

 

改篇自小說的日劇《我要準時下班》推出時廣受熱議,劇中道出了不少上班一族的心聲。女主角因為第一份工作加班過度,累壞身子而發生意外後,便堅持每天要準時下班,到麵館享用特價的小籠包和啤酒,作為一天辛勞的獎勵。

日劇《我要準時下班》海報(網絡圖片)

 

當她面對他人質疑時,會反問「我們對上班遲到極之嚴格,為甚麼對下班時間卻這麼隨便呢?」而她認為需要經常加班,一是工作效率不足,二是工作量過大,人手不足,應該從問題根本著手處理,而非盲目堅持加班。她深信「沒有一份工作,偉大到需要你貢獻整個人生,好好享受生活,去接觸各式各樣的人、開闊你的視野,唯有這樣不斷累積,才能把工作做好。」

《我要準時下班》劇照,女主角堅持每天準時下班享用美食(網絡圖片)

 

美國科幻劇集《人生切割術》(Severance)中的盧蒙公司推出一項實驗計劃,員工只要願意接受手術,將一晶片植入腦中,就能完美分開工作與生活;一進入公司的「分割樓層」後,員工便只有工作的記憶,下班離開公司時,不會帶走上班時的一絲記憶,可以百分百專注生活。

美劇《人生切割術》海報(網絡圖片)

 

聽起來很棒吧,簡直是「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極致!但劇情發展下去,員工會分裂成「工作內的我」與「工作外的我」,即使「內我」有多不喜歡這份工作,也沒法逃避,因為「外我」對其遭遇的一切並不知情,每天只會乖乖上班,變相是對「內我」的一種剝削,而這樣的「平衡」,又是否真的是我們所渴求的呢?

上班與下班的記憶互不相通,是最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嗎?《人生切割術》劇照(網絡圖片)

 

「平衡」就如一把天秤,將「工作」和「生活」對立,非此則彼。社會學家崔西・布羅爾(Tracy Brower)認為「工作與生活平衡」這個槪念太過局限,將「工作」與「生活」完全割裂,然而現實中,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兩者難以分割;工作上收穫的成果,也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感,而生活的經歷和見識,亦能夠增加工作的成效。

而隨著自由工作者日漸普及,柏克萊加州大學更提出了「生活與工作融合」的槪念,「工作」與「生活」不再是互相爭奪,而是透過時間和資源的分配和整合,將我們的多重身份和諧地串連起來。

心理學家巴里・史瓦茲(Barry Schwartz)更將工作的定義擴闊為提升自主權、變化性、技能發展與成長空間,以及他人福祉的事,與薪酬及為誰工作無關,即只要我們有目的地執行一件事,而又能獲得有形無形的報酬,都可以稱為「工作」。依照此說法,工作活動就組成了我們大部分的人生,而我們追求的應該是「工作與工作之間的協調」。

日本有一詞彙「生き甲斐(ikigai)」,可譯作「生存的意義」,長年居於日本的西班牙攝影師赫克托・加西亞(Héctor García)以簡單的圖文作了演繹,他將「生き甲斐」分為四大領域:「喜愛之事」、「世界所需之事」、「能賺錢之事」和「擅長之事」,而各自兩者交集的,便是你的「熱情」、「責任」、「專業」及「天職」所在,四大領域的交界處則集結了一切,成為你「生存的意義」,這大槪是工作和生活的最高境界了。

「生き甲斐(ikigai)」書籍封底封面(網絡圖片)

 

工作於生活中的位置,也許一百種人有一百個答案;無論你是追求「平衡」還是「和諧」,但願也能在工作之中或透過工作,提升物質和心靈的富裕,生活更形美滿幸福。

 

 

 

關於作者 CK
多媒體創作人,「過好生活系」研習生,喜歡以文字、音樂、影像記錄所思所想,冀望有你共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