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

為自己應援

偶像演出,立即搶購門票,現場舉牌舉燈飾,吶喊助威;網上發文轉貼,線下逢人說項,極力推廣偶像;自掏錢包購買周邊產品,精心預備禮物,訂製大型廣告慶祝生日;希望透過各種互動,拉近與偶像的距離;提升偶像人氣之餘,也為自己製造幸福感。無論曾否追星,相信對這些應援行動也不會感到陌生;那麼你有否以那份熱情,為自己應援呢?

為偶像應援之餘,你有為自己應援嗎?(網絡圖片)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早於60年代,在小學做了個實驗,他和研究團隊向校方提供了一份名單,認為這20%的學生將來有可能成為「傑出人才」。8個月後,他們再次造訪學校,發現名單上的學生,就連本來表現強差人意的,在智商測試中獲得的成績,也較同齡學生有更顯著提高,但其實,那份所謂「傑出人才」名單,只是隨機抽樣而成的。

羅森塔爾教授分析,學生之所以變得優秀,真正原因是老師獲得名單後,對入選的學生寄予更高期望,並有意無意對他們更加關注,多了鼓勵和獎賞,令學生也自然而然朝著老師期望的方向發展。教授借用了希臘神話,將這種鼓勵作用的心理現象稱為「比馬龍效應」。

期望、鼓勵和獎賞會提升人的自我期許並努力實踐(網絡圖片)

 

比馬龍是希臘神話中的塞普勒斯國王,他醉心於雕刻,並按照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創造了以海中女神命名的象牙雕像伽拉忒亞,更深深愛上了她。他的深情感動了愛神,將伽拉忒亞變成真人,她也被國王的愛所打動,嫁給了比馬龍,從此二人過著恩愛的日子。

從故事中看到,正因為國王的愛慕,伽拉忒亞對自己也產生了期許,當她能變成真人,二人才會邁向如此幸福的結局。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自我能力和自我期望會極為影響其努力程度和行為結果,而這種心理現象就稱為「伽拉忒亞效應」。

比馬龍與伽拉忒亞(網絡圖片)

 

粉絲對偶像的關注、鼓勵和獎賞,可能就正正產生了「比馬龍效應」,而偶像也因此而更加努力創新,應驗了「伽拉忒亞效應」,變得愈來愈卓越,粉絲也因而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只要維持理性,就會造成良性循環,形成更大的力量。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占士曾說,人性最深切的渴望是獲得別人讚賞。他人的行為,我們無法強求;但不妨將「比馬龍效應」和「伽拉忒亞效應」善用在自己身上:學懂給予自己期望和鼓勵,也學懂努力實踐目標及欣然接受讚賞。只要願意為自己應援,相信更優秀的自己,就在前方迎接我們!

為自己應援,成為更優秀的自己(網絡圖片)

 

 

 

關於作者 CK
多媒體創作人,「過好生活系」研習生,喜歡以文字、音樂、影像記錄所思所想,冀望有你共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