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

無用

「真無用!」
無論是被罵,還是自責,「無用」總令人羞愧得無地自容。

無用的東西就是垃圾,沒有價值和意義,甚至妨害他人,只好等待被丟棄和處置。

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無用

 

3M公司的西爾佛(Spencer Silver)受命要研發一種強力的黏合劑,卻在1968年發現了一種黏力不強的配方,可重覆黏在物件表面而不著痕跡,然而研究成果與原定目標南轅北轍,即使他不斷向同事推介,當時均被視為「無用」的發明。

直至1974年另一位同事弗萊 (Art Fry)於教堂唱聖詩時,發現書籤屢次滑落,便想起西爾佛的弱力黏合劑,於是找他共同研究,將小紙張結合可重覆黏貼的膠水,發明了現時辦公室必備佳品—便利貼(Post-it),改變了工作溝通的方法。1977年推出不久後,便暢銷全球,成了3M其中一個皇牌產品。

「無用」的弱力黏貼劑,成為𣈱銷全球的便利貼(網絡圖片)

 

「無用」因為我們只著眼在限制,而忽略其限制下的可能。

喬布斯(Steve Jobs)年青時在里德學院讀了一年,因為學費太貴又看不到人生方向便決定休學,然後按興趣旁聽著不同的課,其中一門便是書法課。相比起能賺錢的金融、法律、工商管理等科目,書法是多麼的「無用」,但喬布斯卻在當時認識了襯線體(serif)和無襯線體(san-serif),並了解怎樣安排不同字母組合的間距,寫出美觀的字體。

這些對生活「無用」的知識,卻在十年後喬布斯設計麥金塔(Macintosh)電腦時大派用場,他將字體美學融入其中,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電腦閱讀體驗,影響力至今仍未止息。

喬布斯及團隊為麥金塔(Macintosh)電腦設計的字體及介面(網絡圖片)

 

「無用」源自於急功近利,而忽略了其各種潛力。

環保主義除了提倡3R,即Reduce(減廢)、Reuse(重用)、Recycle(回收)之外,近年更新增了一個U,就是Up-cycling(升級再造),將本來認為「無用」的廢物,經過改裝、重組、轉化,變成為有用之物。有人將舊衣改成時裝,有人將廚餘變成染料,有人將咖啡渣調配成肥皂,有人將鋁罐熔化重鑄成餐具⋯⋯賦予廢物第二次生命。

升級再造:運用廚餘變成染料(網絡圖片)

 

莊子曾說,「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或許當我們再聽到「無用」時,不用再感到羞愧,而是嘗試從其「無」之中發掘潛在可能的「有」,說不定就能親身體會甚麼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呢。

 

 

文:CK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