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

心理摩擦力

明明知道新發明或新點子是好的,但往往會不願意採納,繼續沿用舊方法,到底為甚麼呢?

由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教授大衛.尚塔爾(David Schonthal)和洛蘭.諾格倫(Loran Nordgren)合著的《心理摩擦力》(The Human Element)一書中,給出了有趣的觀點。

書中舉例,想加快子彈的速度,人們會著力研發手鎗在扣扳機後引發的爆炸力,以推動子彈加速。但其實有另一個阻礙子彈前進的因素,就是空氣阻力。明白了這一點,人們就試著將子彈設計成頭尖尾粗,發射的管道能使子彈旋轉,於是成功降低風阻,提升子彈的速度。

物理上有摩擦力,心理上也同樣有摩擦力。當我們想作出改變,一般都會著眼於新事物或新方法的好處,如何加強優點、改進缺點,但如果還是不得要領,這時,就得想想到底人們心裡有甚麼阻力呢?

心理摩擦力大致可分成四種:

一、慣性:人會偏好熟悉的事物,依賴習慣,不易隨便改變

二、惰性:人會盡量省力,不願為改變而付出額外的力氣

三、情感阻力:人對於新改變,心裡會無意間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四、反彈:如果被迫或被要求作出改變,內心會產生一股強烈的抗拒

書中提及一間新創公司「海灘家居」,推出了一項嶄新的服務:完全度身訂造梳化。顧客可任意選擇形狀、尺寸、質料、顏色,甚至是梳化腳的造型,每位顧客也和設計師討論得興高采烈,甚至連設計圖也繪製了,但最後一宗成交也沒有。

追問之下,才發現並非新服務不合心意,而是顧客於處理家中本來的梳化產生了「惰性」。於是公司在新服務中加上替顧客處置原本梳化的安排,化解了心理摩擦力後,購買率就大幅上升了。

有時摩擦力太少也不行。1930年代,有公司發明了蛋糕粉,將蛋糕原料比例配置妥當,只需加水攪拌好,放進焗爐就能製成蛋糕。但廿年來無人問津,深入了解後,才發現由於製作程序過於簡單,讓人覺得缺乏誠意,使人產生「情感阻力」,於是有公司將雞蛋的材料抽取出來,製作時需要自行加上新鮮雞蛋攪拌,令人覺得是「自己親手製作的」,這款蛋糕粉才廣受歡迎,而這配方一直沿用至今。

了解了心理摩擦力,在工作或生活上要作出改變時,不妨多一份同理心,發掘背後的阻力,相信就能事半功倍了。

 

關於作者 CK
多媒體創作人,「過好生活系」研習生,喜歡以文字、音樂、影像記錄所思所想,冀望有你共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