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底線
1. Apr
Fri
其實,在孩子的角度,並沒有「試底線」這回事。
孩子在我們面前做了過份的事,我們想當然爾覺得他們是在試探。隨著他們越發過份,我們的忍耐也漸到極限,直至我們發出怒吼。
對孩子來說,他們只是在探索事情的「邊界」,他們就是從中摸索甚麼東西可以碰、甚麼事情可以做。從被允許的行為開始,一步一步,隨心而動,笑逐顏開,直到被阻止。
但通常,他們得到的,都是暴罵與喝止。
孩子聽到被罵就已經慌亂了,情緒上來,恐懼支配了記憶。他記得的,只有被罵時的害怕與委屈,卻可能並不記得自己做過甚麼。然而,明明對我們來說,已經忍了他很久了!他還不知收歛,被罵也是咎由自取。
是呢,那為甚麼我們要忍那麼久,而不在他第一下觸碰到那條「邊界」時就已制止他呢?
孔子於《論語》中曾言:「不教而殺謂之虐。」不先教導他,卻在他犯錯後理直氣壯地批評責罵甚至嚴懲,這不是嚴厲,而是苛刻。
沒有人天生懂得人情世故,知道甚麼該做不該做。所謂觀察「眉頭眼額」,再情感敏銳的人也都是後天培養起來的技能。我們要明白,孩子的行為與態度,都與我們有關。如何在慈愛與嚴厲中拿捏分寸,就是我們作為成年人、作為父母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