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16. Mar
Wed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通常聽到這句話的場景,是父母講述過去對兒女作出的錯誤行為後,不無感慨與追悔地呢喃。
你聽到這句說話時,心裡的感受是怎樣的呢?
我們在身為家長之前,總先是別人的兒女,不能否認,很多行為,也是向父母借鏡,或反其道而行。故此,我們怎樣跟父母相處,也能折射出我們如何跟子女相處。
孔子在《論語》中曾被問到,常人在服侍父母過程中,甚麼事最困難?他回答說「色難」,即對待父母時,和顏悅色,最為困難。
在孔子眼中,無論你給他們多少零用錢,送幾多新奇有趣的東西給他們,都不算是孝順父母,因為,態度最重要。你養貓養狗也是養,如果沒有了尊敬的心,那養父母與養貓狗有何分別?
常人慣以為「實用」最重要,給予多少物質,就等於付出了同等的愛,這是將人視為機械、視為電腦系統的做法,很容易,但反人性。
人性,著重的是感受。
以物質滿足父母的人,也易常以物質滿足孩子,所有事情代為包辦,以為這就是盡責任。殊不知,一切捉錯用神。原來父母想要的是快樂的陪伴與價值認同,原來孩子要的是自我能力的實現與愛護,一切都非物質所能企及。
回歸原點,讓我們重溫一下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升華成自己的經驗,不少時候,家庭關係的出口就在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