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情

蛤塘、梅子林
隱世村落

今日帶大家走走兩條北區的隱世村落:蛤塘及梅子林(這並不是沙田區的梅子林,而是北區的梅子林)。

行程從大埔烏蛟騰出發,經九担租(12月時份,很多遊人在此觀賞紅葉)沿三椏涌、三椏村的路牌走。見到「犁頭石」的路牌,不要走這條路,這路會帶你上山去吊燈籠,雖然最終亦會帶你去到三椏村,但你就會錯過觀賞三椏涌的紅石地貌及紅樹林。

三椏涌紅樹林

 

接近三椏涌時,你會發現路面的石頭變成紅色,這些紫紅色的岩石屬紛砂岩,是沉積岩的一種。要經過百萬年的地質變化,才會形成這些堅固的岩層。其中三椏灣的一小段(約幾十米)會有少許挑戰,雖然你會見到旁邊有人落了扶手繩,但因已放置一段時間,加上近海邊風蝕,不建議用來借力,小心行走便可以。

三椏涌紅石地貌

 

過了三椏涌的紅石區,不多久便到三椏村,這裡有公厠可使用。繼續沿荔枝窩的路牌前進。在見到「歡迎蒞臨荔枝窩」的指示牌後不遠,你會見到指示往蛤塘的大路牌,這時可左轉往今日行程第一條隱世村落:蛤塘村。

蛤塘村以往是一條范氏的客家村落,與鄰近的荔枝窩村、梅子林村、鎖羅盤、三椏、梅子林、小灘、牛池湖等同屬於沙頭角十約中的慶春約。不久之前是一條荒廢的鄉村,但一位70歲的原居民范運發,人稱「發哥」回來復村,開了一間士多,為遊人提供歇息飲食的地方。

你一到蛤塘村的入口,你會先見到一棵大古樹,上面掛著「蛤塘山寨」的橫幅,兩旁則寫著「人間仙境」及「風光如畫」,相信亦反映了「發哥」的心境。再走兩步,你會見到不少的石製動物,有青蛙、小鳥等,栩栩如生。再向前走,你就會到達士多,並會看到兩幅大型壁畫。你可感受到「發哥」復村的決心及努力,蛤塘村一帶現時已成為生態郊遊景點。

蛤塘山寨

 

石頭藝術創作

 

蛤塘壁畫

 

梅子林跟蛤塘村一樣曾經處於近乎荒廢的狀態,鄉郊保育辦公室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批出了「森林村落︰梅子林及蛤塘永續鄉村計劃」,目的在於透過改善生態環境、保育、活化和提升梅子林和蛤塘村的價值,整項計劃由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研究中心主辦及沙頭角文化協會協辦。經過活化後,兩村逐漸增加了人氣。

在梅子林,你會看到幾幅壁畫,全都是由作家葉曉文親手繪製,另外,你亦可見到由古民宅改建而成的故事館,方便遊人入內了解以前村民的生活,可惜因疫情關係,故事館未有開放,村內現時有建築工人進行維修修復的工作,亦興建了一個兒童遊樂場,當中有我們久違的「馬騮架」。

梅子林壁畫

 

離開梅子林,你會見到往鹿頸的路牌,由此往鹿頸大約5.5公里,預計2小時可到達。這段路有上有落,但上落不算太大,大家要留意的是下山路段的石路,尤其是在潮濕的天氣,石路會比較滑。

沿鹿頸指示牌走,下一個村已是谷埔的老圍村,這裡設有公厠可使用。沿路走到海邊前,你會見到啟才學校,這學校是新屋村唯一的學校,建於 1931 年,至1993年正式關閉。校舍曾用作公祠供村民討論村內事務。學校內設有供奉關帝協天宮,由村民集資籌款建成。啟才學校與協天宮於2010年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啟才學校(三級歷史建築)

 

從谷埔沿著沙頭角海的海濱前往鳳坑村的途中,你會同時看到香港特區沙頭角及深圳鹽田區的景色。

沿岸望著對面便是深圳鹽田區

 

經過鳳坑村看見一排村屋,屋前綠草如茵,小路穿插當中,不禁令人想起台灣校園民歌中的一首老歌,由葉佳修作曲、作詞及原唱的《鄉間的小路》,當中有幾句歌詞,讓人放鬆治癒:「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繽紛的雲彩是晚霞的衣裳……..笑意寫在臉上,哼一曲鄉居小唱,任思緒在晚風中飛揚,多少落寞惆悵,都隨晚風飄散,遺忘在鄉間的小路上」

鳳坑村

 

過了鳳坑村,下一個村落就是雞谷樹下,亦是今次旅程的終點,行出村口,行出新浪潭路右邊的專線小巴站,便可乘搭56K往港鐵粉嶺站。整個旅程約4.5小時(不計休息及打卡時間),人文風景豐富,只是路程較長,但不算艱辛。

 

交通資訊:
綠色專線小巴:
出發:20R(港鐵大埔墟站至烏蛟騰)
回程:56K(鹿頸至港鐵粉嶺站)
巴士:275R(港鐵大埔墟站至烏蛟騰)(星期六、日行駛,但於2022年3月4日起暫停行駛,直至另行通知為止)
備註:無論小巴及巴士,班次都較為疏落,如幾個人用行,可考慮乘的士前往,在港鐵大埔墟的士站上車,到達烏蛟騰大約$120至上130左右

 

 

 

關於作者 James 莫漢輝
哲學碩士(社會學)
資深青年工作者、註冊社工、資深培訓導師,專長領袖培訓、公民教育、政策分析等,以及營運網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