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情

美荷樓(五)

在「美荷樓生活館」地下樓層了解當年深水埗的民間生活後,你可到樓上一層深入認識美荷樓的歷史及當年徙置區的居住狀況。

當年的徙置區,又名「七層大廈」,由地下到最高的住宅樓層,剛好七層。住所內跟現時不一樣,是沒有廚房及廁所的。

 紀錄了美荷樓原貌的照片
 
1950年代美荷樓的模型
 

廚房設在單位門口的走廊,一般用火水爐煮食,街坊鄰里煮什麼餸菜,彼此都知得一清二楚,雖然缺乏了私隱,但那時如果跟左鄰右里相熟,定可品嚐不少美食。

 

走廊.廚房的擺設

 

「廁所」及「浴室」相信是曾經住過徙置區人士永世難忘的經歷。「七層大廈」每層的中座均設有公共衛生設施,包括男女廁和洗滌間。廁所是採用蹲廁,每樓層男女各有三個廁格,廁所的沖水器是自動開關,每隔幾十分鐘才沖洗一次,衛生情況可想而知。洗滌間設有水龍頭,居民可在此取水煮食、洗滌衣物。浴室則設於兩座翼廈中間,男女各有七個浴格,沒有自來水供應,居民要自行攜水淋浴,夏天還好,冬天就冷得渾身發抖。那個時候,因安全的考慮,女居民通常都會相約一起淋浴。

 

廁所及洗滌間擺設
 
每層廁所、洗滌間及浴室的位置平面圖

 

初期的徙置區,標準單位約120平方呎,人均面積約24平方呎,分配給5名或以上的成人,小童當半個成人。因面積小,家家戶戶都在室內搭建「閣仔」,以增加使用面積。除了睡在閣仔做「『閣』王」,居民還會使用碌架床,或朝桁晚拆的帆布床和地蓆做「廳長」,甚至移師到室外走廊通道睡覺。

 

 五人單位

 

另外一款的單位是供兩個家庭共住,中間只用木板、布簾等作為間隔,兩家人的生活須互相遷就,不然便容易發生衝突。

 

一室多戶單位

 

70、80年代香港經濟逐漸起飛,美荷樓亦在1981年改建,單位已有獨立的廚房、廁所、沐浴間,甚或有露台。家裡還添置不少家庭電器如雪櫃、電視機、電飯煲及電風扇等,生活環境大大改善。

 

改建後的美荷樓單位

 

 改建後的美荷樓單位

 

 改建後的美荷樓單位

 

 

 

關於作者 James 莫漢輝
哲學碩士(社會學)
資深青年工作者、註冊社工、資深培訓導師,專長領袖培訓、公民教育、政策分析等,以及營運網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