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情

美荷樓(四)

1974年,歌神許冠傑發行的《鬼馬雙星》大碟內,一首描繪當時基層市民生活寫照的歌曲 - 〈制水歌〉。歌詞:「又制水真正受氣,又制水的確係無謂,又制水今晚點沖涼,成晚要乾煎真撞鬼」,寫出普羅大眾的心聲。

雖然當時的港英政府自1863年在薄扶林建成首個水塘,其後亦陸續興建多個水塘儲水,但仍敵不過1963年的大旱,港英政府宣佈制水措施,最嚴峻的時候,四天供水四小時。1965年起從廣東省引東江水到香港,才漸漸解決供水問題。

「美荷樓生活館」的地下樓層一個「制水」的情境擺設,從相中可見,長長的候水人龍,身旁擺放著大大小小的鐵桶、木桶,這就是那時的生活日常。

制水場景

 

兒時居住地方狹窄,很喜歡「落街玩」,即到屋邨的遊樂場玩耍,那裡便是我們與隣居好友建立深厚友誼的地方。其中的瀡滑梯、馬騮架、韆鞦、氹氹轉、跳飛機等都是小朋友的必然選擇。時至今日,大部分的兒童遊樂公園仍設有瀡滑梯,但分別是今日的孩童遊玩時,有家長或海外傭工的悉心呵護;而往時家長都要上班,孩童們缺乏照顧下,就在這些自然環境下,獨自學習爭取、禮讓、談判、結盟等生活技能,兩者各有優勝之處,總覺得取其中庸之道,會變得更好。

 

戶外遊樂場的遊戲展示

 

瀡滑梯

 

瀡滑梯模型

 

馬騮架

 

氹氹轉

除了現成的遊樂設施,兒時亦有不少玩具陪伴我們成長,男孩必然踢過「西瓜波」,因經常都是穿拖鞋踢波,相信不少人一定有「磨薑」的經驗,即腳趾公在踢波時不慎「磨」到地上受傷;女孩則定會跳過橡根繩,玩法是兩人各自站一端拉著橡根繩,其餘的人就從一邊跳過另外一邊,一般不可用手協助(後來若太高,為減低難度,便可用手協助,這種做法叩「飛噤」),高度的分級從「腳眼」、膝蓋、腰部、腋下、「膊頭」、「耳仔」、頭頂、「一吋」(即在頭頂垂直一隻手掌)、「二吋」(即在頭頂垂直兩隻手掌)及「大萬」(即伸直一隻手)。經濟沒有那麼發達的年代,沒有電子玩具產品的年代,孩童反而更具創意,以群體遊戲為主,玩樂時更容易結識朋友,建立友誼。

 
兒時玩具展示

 

士兵公仔(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隊的造型)

 

東南西北(一張紙便可變化出多個組合)
 
鬥獸棋(不斷強化老鼠可勝大象)

 

「搖搖」(當年經常有「搖搖」大賽)

 

交通資訊:

港鐵:深水埗港鐵站D2出口

 

關於作者 James 莫漢輝
哲學碩士(社會學)
資深青年工作者、註冊社工、資深培訓導師,專長領袖培訓、公民教育、政策分析等,以及營運網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