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

抱緊處理

第一次聽到「抱緊處理」這個詞語,是看台劇《想見你》時聽到主題曲的歌詞,初時感覺怪怪的,後來才得知,原來因為在國語中「報警處理」和「抱緊處理」是同音的,所以被引用至在遇上情緒需要時,就要如「報警處理」般「抱緊處理」。

那麼,「抱緊」到底是否真的可以「處理」問題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在50年代末以恒河猴進行了一連串實驗,其中一個是在幼猴的居所裡放置了兩個假媽媽,一個是鐵絲網上放了奶瓶,一個是包著棉質毛巾。實驗發現,幼猴只會在肚餓時才走近有奶瓶的鐵絲假媽媽喝奶,其餘時間大多抱著毛巾假媽媽。哈里認為,由於毛巾與動物的肌膚相似,能給予幼猴接觸抱著大猴子的感覺,令牠獲得安全感,從而推斷出,比起只提供食物滿足生理需要,擁抱所產生的溫暖觸感,能滿足幼猴的心理需求,更能使牠們健康成長。由於人類與恒河猴的基因有90多百分比相同,哈里認為這個實驗結果同樣可以應用在人類身上。

另一個在40年代的實驗,由美國精神分析學家雷諾·斯皮茨(René Spitz)作出研究,觀察分別在孤兒院及兒童之家的兩組嬰兒。孤兒院的嬰兒獲得足夠的物質,每天都有專門的護理人員照料,但嬰兒卻躺在獨立的小格子床上,床與床之間有布簾隔開,為減少細菌感染,護理人員將身體接觸減至最低。另一邊廂,在兒童之家的嬰兒,物質條件則比較差,但媽媽卻可以定時來探望他們,每天與他們接觸、擁抱、玩耍。經過一段時間,孤兒院的嬰兒因為長期缺乏擁抱和關愛,變得雙目呆滯,對事物缺乏興趣,而超過三分一更在兩歲前夭折,數字令人相當震驚。相反,雖然兒童之家的物質不夠孤兒院豐富,但由於每天獲得擁抱和關愛,大多嬰兒都能茁壯成長。

擁抱對於孩子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要,我們也會盡力給予;但當我們漸漸長大,變得獨立,尤其在華人社會,便會愈來愈少擁抱親人,就算親密伴侶,相處久了,也會減少了擁抱。

根據醫學研究,其實擁抱不但可以增加產生正面情緒的腦分泌,紓緩壓力,降低血壓,增強記憶,更可提升免疫力,減慢衰老及減少抑鬱情緒,對健康甚有幫助。

溫暖的擁抱,如有療癒心靈的魔力,不但可傳遞暖意,表達疼惜、接納及支持,同時可以消除孤獨感,遠離不良的情緒困擾。擁抱更是愛的連結與交流,可以消彌內心的繁雜與疲憊,讓人重新獲取力量,克服困難。有醫生建議,每個人一天至少要擁抱八次,有助提升身心健康。

「抱緊」雖然未必可以直接「處理」問題,但卻能給予我們支持及力量,去面對人生的難關。

 

 

(*部分圖片分別取自 Pinterest網頁 及 Nationalgeographic網頁)

 

 

 

關於作者 CK
多媒體創作人,「過好生活系」研習生,喜歡以文字、音樂、影像記錄所思所想,冀望有你共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