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

自我對話

 

心裡自己跟自己對話,有時甚至說了出口,成了自言自語,相信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自我對話,只要清楚是源自內心的聲音,並非幻聽,是正常不過的事。

 

這些小對話看似無關重要,其實影響著我們的想法和行為。

 

華人文化著重內省,許多時自我對話都是自我批評;責備自己做得不好,怪罪自己做錯選擇,埋怨自己不夠幸運;很容易形成了反芻思考,一種負面想法和情緒的迴圈,令自己難以走出情緒困境。

 

反之,如果在自我對話加上適切的目標,變成自我引導,就能夠為我們創造出正向的效果。

 

譬如在遇上難關挑戰時為自己打氣,「我有能力解決困難」、「我會盡力而為」、「一切都會沒事的」,為自己營造面對問題的勇氣。

 

又或者透過提問,例如「發生了甚麼事?」、「我真正需要的是甚麼?」、「我能夠做甚麼?」,讓自己在對答中好好梳理困擾,並嘗試找出解決方法。

 

如果發覺常用「我」這個第一人稱看待事情,令注意力聚焦在自己所受的傷害,自我對話會變成埋怨,難以產生新想法,就要適時學懂「抽離」,擺脫這種惡性循環。

 

在自我對話中,將「我」換成「你」或「他」,主動製造距離,就可減少被自身情緒所牽絆。

 

例如以自己的名字呼喚自己,「(你的名字),你怎麼不開心?」、「(你的名字),你可以的,加油!」。

 

或以「他」第三人稱來敘述自己的遭遇,像在訴說他人的故事,讓自己變成旁觀者來看待事情,會多一份理性去尋找解決方法。

 

甚至可假想自己成為偶像或某一很厲害的人,以一個極具能力的身份去思考自己的狀況,「如果某某是我,到底會怎樣做呢?」腦海往往會冒出更多出人意表的想法,為自己開闢一條新出路。

 

如果對自我對話感興趣,不妨閱讀《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和《彈性心態:終結創傷,打破心理韌性悖論的全新復原力科學》這兩本著作,就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

 

關於作者 CK
多媒體創作人,「過好生活系」研習生,喜歡以文字、音樂、影像記錄所思所想,冀望有你共鳴。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