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情

長洲向左走向右走(六)

2022年4月11日在《遊情》刊登的〈石頭記(一):長洲篇〉,已帶大家遊覽長洲東面的主要景點,包括東灣、觀音灣、小長城、花瓶石、叮噹石、人頭石、玉璽石等。之前一連五集,亦帶大家走遍長洲北面的玉虛宮、北眺亭等;西面的西灣、張保仔洞、五行石等;南面的南氹灣天后廟;中部的關公忠義亭、洪聖廟等,可謂整個長洲的打卡景點,已去得七七八八,以下是一些補遺的打卡點,讓你的旅程更臻完美。

在市中心大新後街,你會見到一個閘門及一幅圍牆,約於1950年建成,在201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原本圍牆內的私人建築物都同樣屬於三級歷史建築,可惜現已拆卸重建成一般的三層村屋。

長洲大新後街 233, 234 及 242 號的閘門連圍牆

 

再走到大新街18號,你會見到一間看似空置的大屋,這建築物建於1921年,曾是長洲公立義學暨公所,日佔時期曾被日軍佔用,戰後改建為兩層高建築物,地下是雜貨店,一樓間了多個單位租予那時戰後來港到長洲定居的新移民,現時屋頂仍能看見「公所」兩字,大屋於2010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長洲大新街 18 號

 

屋頂仍能看見「公所」二字

 

大新街附近有一所荒廢了的建築物,名為長洲方便醫院,此建築物原為棲留所,建於1872年,其後於1915年擴建改名為長洲方便醫院,由於居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日增,方便醫院於1931年及1951年進行過大型的修繕工程,直至1988年停辦。

長洲方便醫院門坊

 

荒廢了的長洲方便醫院建築

 

位於醫院路的長州醫院,面向東灣,1934年落成啟用,由慈善家胡文虎先生(虎豹別墅的持有人)捐款興建,原名為虎豹醫院,由於醫院是為聖約翰救傷隊興建,故又名聖約翰醫院。在日佔時期,醫院曾是育嬰院和兒童難民收容所,二次大戰後經政府重修作為郊區醫院和肺結核療養院,專門收治病況輕微或康復中的肺病患者。醫院於201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長洲醫院

 

長洲石刻是離島區三大石刻之一(其餘兩個是石壁石刻及蒲台石刻),於1970年發現,石刻上數條曲線環紋清晰可見,在現時的華威酒店下面,於1982年列為法定古蹟。

長洲石刻

 

石刻上的數條曲線環紋

 

在東灣的一端(靠近東堤小築那一邊)有一個滑浪風帆紀念公園,紀念1996年亞特蘭大奧林匹克運動會,李麗珊勇奪滑浪風帆金牌,成為首位在奧運會獲得金牌的香港運動員。

長洲滑浪風帆紀念公園

 

往南氹灣天后廟參觀完後,可沿南氹灣路接思高路而行,你會來到慈幼靜修院,此院於1957年為紀念聖鮑思高而建。聖鮑思高是慈幼會始創人,終身抱 負是將福音傳遍中國大地。這幢建築物的歐式臨街外牆於201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慈幼靜修院

 

今集是〈長洲向左走向右走〉系列的最後一集,小小一個長洲,匯聚數十個大自然、宗教、歷史建築的景點,要走遍這些打卡點,大約需要5個多小時,我還是建議大家用慢活的方式,深度慢遊長洲的東南西北中。

 

 


交通資訊:

渡輪:中環5號渡輪碼頭往長洲

 

 

關於作者 James 莫漢輝
哲學碩士(社會學)
資深青年工作者、註冊社工、資深培訓導師,專長領袖培訓、公民教育、政策分析等,以及營運網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