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情

美荷樓

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一場大火,摧毀了無數家園。但當上帝關掉了你一道門,總會為你留下一扇窗。一場火災的悲劇,卻啟動了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石硤尾邨便應運而生。

石硤尾邨是香港最早期的公共屋邨,建於1954年,為收容石硤尾大火的災民而建,當中的美荷樓是該邨首8幢落成的建築之一。它的平面呈「H」形,由中座與其兩端相連的兩翼組成,屬第一型徒置大廈。中座是公共空間,建有供水設施、浴室及沖水廁所;兩翼則是居住單位。

石硤尾邨於 1970 年代進行重建、擴建及改建。在單位內加設廁所、淋浴間及廚房,成為設備一應俱全的獨立單位。美荷樓在該次改建工程完成後,被編排為第 41 座。美荷樓於2010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現已被活化成為美荷樓青年宿舍,於2013年12月開幕。

 
活化前的美荷樓(攝於2010年)
 
今日的美荷樓(攝於2023年)

遊人可乘坐港鐵到深水埗站,D2出口出桂林街,直行到大埔道,穿過大埔道/白田街遊樂場到巴域街,左轉上斜路,便可到達美荷樓。活化後的「美荷樓」仍保存「H」型的建築外貌,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營運。

巴域街轉左上斜路

 

活化後的美荷樓成為「青年宿舍」

 

活化後的「美荷樓」仍保存「H」型的建築外貌

 

以前「美荷樓」的模型

 

現今「美荷樓」的模型

正門而入,就有一個大型的天井,右手邊正是一個小型博物館 – 美荷樓生活館。展館有兩層,以不同方式讓參觀者仿如置身於舊日的石硤尾邨,單從生活館門外的幾幅大型繪圖,你便可將石硤尾邨的發展有一粗略的了解。

美荷樓生活館

 

1953年前的寮屋區
 
1953年的石硤尾六村大火

 

60年代的石硤尾徙置區

 

70年代重建後的石硤尾邨

 

2013年活化後的美荷樓

生活館的開放時間為星期二至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6時;中秋節、平安夜及農曆新年除夕的閉館時間為下午4時;星期一(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至初三休館,參觀展館無須付費。參觀完可到美荷樓的後面的露天茶座歇息。

露天茶座

 

「H」型建築的中座

 

交通資訊:

港鐵:深水埗港鐵站D2出口

 

關於作者 James 莫漢輝
哲學碩士(社會學)
資深青年工作者、註冊社工、資深培訓導師,專長領袖培訓、公民教育、政策分析等,以及營運網台。
上一篇 下一篇